中东战地手记|小木车、露天灶台与“公共餐桌”——苏丹北达尔富尔州见闻-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19 13:29:08
来源:新华网

中东战地手记|小木车、露天灶台与“公共餐桌”——苏丹北达尔富尔州见闻

字体:

  新华社喀土穆8月19日电 中东战地手记|小木车、露天灶台与“公共餐桌”——苏丹北达尔富尔州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猛 法耶兹·扎基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者在一处用树枝和布料搭建的简易帐篷下休息。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8月19日是世界人道主义日。对于3000多万亟待人道援助的苏丹人来说,这个日子让人充满期望却又浸透苦涩。

  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诺拉·阿卜杜勒·拉赫曼一早就推着吱呀作响的小木车行走于南部社区,车上装着高粱粉、食用油等物资,那是数十户家庭的“生命线”。

  诺拉手里提着半袋高粱粉和一小瓶油,停在一座半塌的破屋前敲门。门嘎吱一声打开,乌姆·纳迪尔探出头,眼窝陷得像两口枯井。当诺拉递过食品,5个瘦弱的孩子从屋里跑出来,直勾勾地盯着那些物品。

  法希尔是苏丹武装冲突的主要地点之一。自去年5月以来,这里炮击、空袭不断,医疗、民用设施被毁,超150万民众难以摆脱流离失所、饥饿乃至死亡威胁的梦魇。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一名人道主义工作者为流离失所家庭提供援助。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35岁的诺拉原本是一名教师,但学校因战争被迫关闭。现在,她成了“救济员”,每天推着小木车,上面装着四处募来的食品物资,一本泛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需要帮助的人的名字和他们的需求。“学校关门那天,邻居敲门问有没有药给发烧的孩子。”这提醒了诺拉,她开始动员境况稍好的邻居捐赠,后来慢慢发展成一个小小的“慈善组织”。

  经过一处市场,记者看到,多数店铺挂着锈迹斑斑的锁,少数敞着门的,货架也空空荡荡,积满灰尘。“市场上几乎没有食品供应,一公斤小米要卖到36美元。”诺拉叹着气。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者排队等待打水。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每送完一户,诺拉总会拿出笔记本,匆匆记下。半天过去,小木车越来越空,本子上添了新字迹:哈迪娅家的油瓶已见底,萨利姆大叔的伤口化脓急需消炎药……

  2023年4月,苏丹首都喀土穆爆发武装冲突并延宕至今,已造成将近3万人丧生、超过1200万人流离失所,246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联合国早已警告,苏丹面临着世界最大的流离失所危机与饥饿危机,并呼吁国际社会提供42亿美元以援助苏丹约2100万最脆弱人群,但迄今仅筹集到23%的资金。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苏丹代表谢尔登·耶特本月说,因美国等削减对外援助,联合国机构在苏丹的援助规模不增反减。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一名人道主义工作者对抵达该镇的流离失所家庭进行登记。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在法希尔,像诺拉这样的人还有许多。不少家庭自发在门口搭起露天灶台,这些没有像样锅具、更做不出什么美食的“社区厨房”,成了苏丹人苦难里温暖的代名词。

  住在卡拉尼克社区的扎伊娜卜·伊沙克将锅支在几块石头上。每天下午,扎伊娜卜总会煮上一锅粥,没有菜,也没肉,锅边围着七八个孩子,像雏鸟似的等待喂食。“我家食材也不多,”她说,“但听到邻居家孩子被饿哭,我怎能忍心关起门?一碗粥,或许就能救个人呢。”

  联合国去年就宣告法希尔附近的扎姆扎姆难民营发生饥荒并日益蔓延,而持续一年多的战事又几乎完全切断了人道主义通道——城内民众难出来,援助物资进不去。法希尔食品药品严重短缺,基本商品的价格几乎是苏丹其他地区的5倍,不少人靠动物饲料维生。联合国数据显示,当地5岁以下儿童近40%患急性营养不良,其中11%为严重急性营养不良。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者在一处用树枝和布料搭建的简易帐篷下休息。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今年4月以来,法希尔及其周边冲突加剧。短短数月,近38万流离失所者涌入法希尔以西约70公里处的塔维拉,让这座鲜为人知的小镇陷入全面人道灾难:仅10%的人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多数家庭每天只能吃到一顿残羹剩饭,超过22万人露天排便,霍乱疫情大规模扩散……人道组织虽加紧行动,却仍难以满足紧急需求。

  塔维拉本就资源匮乏,记者目之所及多是破帐篷和零星树木。但当地居民还是主动向流离失所者伸出援手。塔维拉镇社区领袖阿里·伊斯梅尔对记者说:“我们土地贫瘠,但愿意竭力相助,不让家门口的任何人痛苦、挨饿。”

  “我们情愿每天省下一点,哪怕是一张大饼、一把高粱粉,凑成一张‘公共餐桌’,能帮一个是一个。”协助分发食物的塔维拉原住民阿卜杜勒·贾利勒告诉记者。至于缺水这道坎,他相信,大伙一起多打几口井,应该就能迈过去。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者在一处用树枝和布料搭建的简易帐篷下休息。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塔维拉人心胸宽广,他们没有任何保留,甚至给了我们农田和种子。”不远处一片“巴掌大”的土地上,流离失所的法蒂玛·亚当一边弯腰割杂草,一边说:“等下过雨,种上高粱、小米或蔬菜,很快就能有收成了。”

  让记者眼角发酸的,还有流离失所儿童的“学校”。那是几棵树投下的一片阴凉,孩子们坐在地上用芦苇笔蘸墨水写画。没有铃声,没有校服,甚至没有书本。哈立德·阿卜杜拉却说:“志愿者叔叔教的课,让我重新尝到了‘教室’的味道。”

  在北达尔富尔州这个被战火摧残的角落,许多人被战争夺走了一切,却仍默默守护着心中那道微光。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